大漠黃沙,漫漫荒野,些許綠意,點綴其間,這便是廈馬組委會和建發集團共同發起的的廈馬愛心林當下最浪漫的寫照。它生而倔強,用自身詮釋著綠色美好,以頑強守護著生機希望。
2015年,廈門馬拉松“建發綠跑在行動”首度與中國綠化基金會展開合作,在阿拉善騰格里沙漠種下了“廈門馬拉松愛心林”的第一抹綠。
九年時光匆匆而過,這片脆落的綠色生命非但沒有被嚴苛的沙漠環境所湮沒,反而在一代代綠跑家庭的守護下,迸發出盎然生機,成為阻擋沙漠東移的堅固屏障。
今年8月15日,迎來了首個“全國生態日”。 恰逢“全國生態日”特殊日子,廈門馬拉松“建發綠跑在行動”于8月11日至13日再次踏上阿拉善種植之旅,栽下綠色幼苗,踐行環保理念,為共同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綿薄之力。
如今的廈門馬拉松愛心林占地面積高達5000多畝,擁有固沙植物220000棵。九載堅守,這不僅是廈門城市文明建設成果的生動踐行,更是廈門馬拉松賽組委會堅持貫徹世界田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切實體現。
緣起綠跑,筑夢前行
早在2014年,廈門馬拉松組委會便發起“建發綠跑在行動”公益活動,招募300組家庭,以家庭跑的形式從隊尾出發撿拾垃圾,維護最美賽道風景,把“只留美麗,不留垃圾”的理念融入廈門馬拉松的血脈之中。
隨著綠跑精神傳承與升華,秉承著公益初心,廈門馬拉松賽組委會與建發集團共同將這顆環保種子從賽道播撒向祖國腹地。
自2015年起,廈門馬拉松“建發綠跑在行動”每年組織綠跑家庭遠赴阿拉善騰格里沙漠種植廈門馬拉松愛心林,并開展配套研學活動,以行動詮釋理想,用腳步丈量公益。
廈門馬拉松“建發綠跑在行動”走進阿拉善種植活動的開展,為騰格里沙漠的鎖邊造林計劃貢獻了一抹新綠,促進生態的自我平衡和恢復。走進沙漠,既讓低碳環保的文明“種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也彰顯著廈門馬拉松賽事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
長期以來,氣候變暖、土地荒漠化和森林銳減等自然環境問題始終是困擾人類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阻礙。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國制定了“3060目標”等一系列氣候政策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其中,植樹造林是最直接、有效緩解環境問題的方式之一。
研究顯示,樹木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吸碳固碳等關鍵作用。森林每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陸地生態系統中一半以上的碳,都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圍繞造林,去年中國政府提出“力爭10年內種植、保護和恢復700億棵樹”行動目標。
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基地(局部)
九年來,廈門馬拉松愛心林中種植的22萬棵固沙樹苗,累積3281.74噸碳匯,在助力廈馬成為“零碳馬拉松”的同時,也以實際行動響應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推動我國環境目標的實現。
秉持初心,再續新約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廈門馬拉松伴隨廈門這座城市共同成長。作為廈門馬拉松最亮麗的名片之一,廈馬愛心林將“愛心廈門”傳至千里之外,讓綠色公益綻放新顏。
貫徹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公益至上”的辦賽宗旨下,廈門馬拉松積極創造社會價值,實現區域生態建設與體育產業發展的雙贏。在不斷探索“體育+公益”模式的過程中,廈門馬拉松成為亞洲第1個、世界第7個獲得國際路跑協會“綠色環保獎”的馬拉松賽事。
九年前,在一位位懵懂少年心中種下的環保種子,如今已經隨著愛心林長成參天大樹。
今年,又有12組家庭跟隨廈門馬拉松的腳步,一同奔赴綠色之旅。在8月11日至13日的三天旅程中,他們跟著廈馬“森”呼吸,體驗沙漠徒步的步履維艱,感悟“沙漠神樹”的生命,探訪世界上最孤獨的郵局等。
在中國綠化基金會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項目基地的負責人吳向榮老師的帶領下,每一個家庭、每個孩子都親身體驗了沙漠中植樹的困難與歡喜。
在活動的最后,進行了一場生動有趣的植樹分享會。他們中有十年綠跑家庭,也有廈馬公益跑者家庭,通過這場種樹真正領悟了“種樹植心”的意義。
廈門文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廈門文廣體育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韋宏表示:“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阿拉善,看到廈門馬拉松的這片林,讓我深刻的感到廈門馬拉松不僅僅是一場體育賽事。種樹植心,亦是知行合一,只有真正行動起來才能領悟深意,同樣的在種樹過程中,只有做到身體力行才能真正修心?!?/p>
廈門馬拉松公益跑者姚德忠說道:“在環島路見到馬拉松雕像群,讓我義無反顧選擇一定要跑廈門馬拉松。而跑廈門馬拉松,也讓我第一次參與了‘建發綠跑在行動’阿拉善種植活動。這次沙漠之行,感觸頗深,意義非凡?!?/p>
十年綠跑家庭吳琳珊說:“每次來都對‘種樹植心’四個字有不一樣的感受。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時候,種樹植心的‘樹’是形態上的樹,‘心’是一顆環保的心;但是這次再來,我感覺這棵‘樹’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片綠色,而這顆‘心’是關愛地球的心?!?/p>
這不僅是一趟植樹之旅,更是一場走向大自然的朝圣,在這里,大家遇見驚喜,也種下希望。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將有更多綠色嫩芽在騰格里沙漠破土生長。